文明6各國BGM名稱與來源介紹
- 來源:最后的沃爾塔瓦
- 作者:墨非
- 編輯:墨非

美國
Hard Times Come Again No More
有時也叫hard times是由美國作曲家Stephen Foster于1854年在紐約演出的輕音樂,當時在美國和歐洲都獲得了很好的反響。Foster是美國近代著名作曲家,有近300部作品。這首歌曲充滿了對不幸和對命運的思考,歌詞中有作曲家最喜歡的一個形象“a pale drooping maiden”。
英格蘭
Scarborough Fair
"Scarborough Fair"是一首非常有名的民謠,其產(chǎn)生時代可能在17世紀,到18世紀時,已經(jīng)有多個版本存在。
該歌曲敘述一位年輕男子指示聽者去吩咐他以前的愛人為他完成一系列不可能的任務,例如為他制作一件沒有線縫的襯衫,然后在一座干涸的井中將其洗滌等等,接著說如果她完成了這些任務,他將與她重歸于好的故事。該歌曲往往是一首二重唱,女方其后也交給她的愛人一系列同樣不可能的任務,并答應在他結束后將無縫的襯衫交給他。
法蘭西
Quand je bois du vin clairet
這首曲子出自圖爾迪翁旋律“改邪歸正的女人”(抱歉找不到法語原文名字),作曲家Pierre Attaingnant,他生活在16世紀文藝復興的法國,以魯特琴和小鍵琴為主。
圖爾迪翁是流行于15世紀的法國舞曲,起初源于勃艮第地區(qū),后來16世紀流星于法國全國。
德意志
Ich hab die Nacht geträumet
I這是一首傷心凄涼的德國民歌,講述一個可怕的夢,預示著死亡,凋零和離別。
這首歌1777年第一次譜寫出來,并發(fā)表于弗里德里希尼古拉(Friedrich Nicolai)在Eyn feyner kleyner Almanach。后來這首歌一直被傳唱到19世紀已經(jīng)被列入傳統(tǒng)德國民歌書本中。整首歌比文明六中各家悲傷和陰郁,有興趣的可以聽聽原曲,聽過這首歌后,我想起了文明四中俾斯麥的音樂M.2 symphony 3 L.V Beethoven,也就是常說的英雄之死,都彰顯著德意志悲郁性格
希臘
Seikilos epitaph(Επιτ?φιος του Σε?κιλου)
Seikilos的墓志銘,這首曲子的名字的原由實因為這是一首記錄在石柱上的樂譜,出土于土耳其的艾登,現(xiàn)在判斷該墓完成于為公園一世紀左右。
這首樂曲,有著不一般的身份,它就像漢謨拉比法典一樣,是現(xiàn)存的世界第一部曲譜,為伊奧尼亞地區(qū)的歌曲形式,我們無從考證該曲是否流行過。
中國
茉莉花
不用多說,這首曲子所有人都不會陌生,據(jù)說源于乾隆年間,最早名叫鮮花調(diào),在江南一帶流行,有著明顯的中國江南風格。
西班牙
Recuerdo de la Alhambra
該曲由西班牙著名吉他家弗朗西斯科塔雷加(Francisco Táreega) 于1896年在Alhambra宮的所在地——格拉納達完成。Alhambra是阿拉伯治下時期建立的城堡,作為最后被光復的土地格拉納達,這里曾經(jīng)被阿拉伯人統(tǒng)治數(shù)個世紀,并且留下深遠的文化影響,該曲沒有歌詞,描繪了一個遙望過去時代穿插的景象,曲內(nèi)運用阿拉伯和安達盧西亞地區(qū)的音樂風格,因為其技巧的高超和難度,作為許多吉他樂手聯(lián)系的曲目而流傳至今。
羅馬
Magna mater
Magna Mater是拉丁語,翻譯為中文為偉大的母親,是弗里吉亞地區(qū)的神,曾經(jīng)是安納托利亞地區(qū)的至高神,也為弗里吉亞的地母神。magna mater在公元前3世紀開始扎根于羅馬文化。這首歌曲是當時流行的一種類似于祭祀一樣的音樂。
日本
五木の子守唄(いつきのこもりうた)
五木搖籃曲,是熊本地區(qū)的傳統(tǒng)民歌,也是一首著名的搖籃曲。這首曲子既是民歌又是兒歌,我聽這首曲子原曲是發(fā)現(xiàn)這首歌是文明六里改變度比較大的。這首曲子長期以來被認為是窮人互相傳唱的,歌詞里有,我是來自貧窮家庭的,這時期的源平和戰(zhàn),造成該地區(qū)在平安時期和鐮倉幕府時代大量窮人。
印度
Vaishnava jana to
Vaishnava jana to 是一首非常受歡迎和傳唱的印度教歌曲之一,十五世紀由詩人Narsinh Mehta 用古吉拉特語完成。該曲也在圣雄甘地日常的禱告中,歌詞大意是講述一個印度教徒的奉獻和追求。該曲曾在1984年的電影甘地傳中為結尾曲而名聲大噪,也成為了象征著甘地精神的一首曲子,現(xiàn)在這首曲子通常由印度長笛演奏,伴隨著印度的敲打樂器有著濃郁的南亞風格和印度教的精神。
埃及
helwa di
這是一首阿拉伯歌曲,歌詞講述一個女人早起一天的生活,歌詞中指明神是一切的管理者。
作者??? ????? 埃及著名作曲家,歌手,同時也是埃及國歌的作者,他最著名的歌曲之一Salma Ya Salama,在他去世后多年又流行起來。
阿拉伯
Üsküdar'a gider iken(Kâtibim)
這是一首土耳其民歌,講述一個女人和她的店員旅行到Üsküdar的故事,這首曲子屬于伊斯坦布爾著名的民歌形式türkü中的一首。
這首民歌最終今天的形式完成于上世紀40年代。1968年,一部名為 Kâtip的電影以該曲為背景拍攝。
巴西
Brejeiro
1863年出生在里約熱內(nèi)盧的Ernesto Nazareth被視為最偉大的choro作曲家之一,choro是一種由巴西樂器演奏的獨特音樂形式,這首Brejeiro便是其中他的代表作之一。這個詞是葡語里一個特殊的詞,意味男孩恣意犯下的錯誤的意思,這個錯誤通常包含“風流”的錯誤的意思。
作為Choro的樂曲,這首曲子都是由巴西獨有樂器演奏的,加以長笛和吉他,輕松愉快,活潑縱然躍然耳間。
剛果 Banaha意思是香蕉,這是非洲大陸上一首傳統(tǒng)曲目,現(xiàn)在成為了流行眾多地方的一首兒歌,歌詞簡單,旋律快樂。
挪威
Gjendines bådnlåt
Gjendine Slålien ,她出生于延德,她的名字也是以此命名的。愛德華-格里格曾與她會面并且得到了靈感,在他66號作品中許多風格被這個人影響了,并且最后一部曲即為Gjendine Slålien,這首音樂充滿著挪威民族音樂的風格,冷郁并且擁有悲傷,延德美輪美奐的海岸,草地,峭壁,配合著寒冷的海風,怎么能不產(chǎn)生如此幽美的民樂呢?
蘇美爾
Hurrian Hymn no.6
赫里安第六贊曲,被發(fā)現(xiàn)于迦南古代亞摩利人的城市遺址——烏賈里特(順便說下圣經(jīng)提到過亞摩利人)。這是由楔形文字譜寫的一首贊歌,整塊石板保存完好,大約為公元前1400年完成,這是一首獻給當?shù)厣竦o的音樂。
完整的樂曲是36首贊美詩,現(xiàn)在歷史學家猜測該曲由豎琴或者七弦琴(或九弦琴)演奏。這首出土的最古老樂曲對于研究人類早期音樂創(chuàng)作有著極大的價值,整首曲目解讀方式也很困難,因為對于赫里安文字并未能完全轉(zhuǎn)譯,此外石板上一些墨痕也影響了對這些古老楔形文字的解讀,Hans-Jochen Thiel在1977年最早解釋該曲譜,此后又有數(shù)名歷史學家對它進行了解讀。
俄羅斯
Калинка (Kalinka)
Kalinka 是俄羅斯作曲家和民俗學家Ivan Larionov1860年編寫的俄羅斯之歌,在薩拉托夫首演。不久,它就成為了民間團體演唱的曲目。
Kalina 指一種灌木植物,它又被成為雪之漿果,整首歌曲都是在歡唱這種漿果,從開始往后節(jié)奏越來越快,在演唱這首歌曲的時候,同時會跳起舞蹈,整首音樂體現(xiàn)俄羅斯民族自強不息,堅韌而熱愛生活的民族性情。
波蘭
Hej id? w las
對于波蘭的音樂,我只能說天啊,這是什么曲子啊,信息好少。好吧 0 0抱怨到此為止。
首先說下,波蘭作為野蠻5在美麗新世界出現(xiàn)的新文明,卡西米爾的音樂愛死我了,可以說把波蘭悲慘的命運訴說的淋漓盡致,作為夾生在德國和俄羅斯兩個強大而野蠻的文明中間,波蘭在歷史上是在苦悶,難免的奧匈鄰居好歹也是天主教,雖然挨揍至少不如兩邊新教和東正教的惡鄰蠶食你如此兇殘。Bóg si? rodzi,波蘭語意為神誕生,也就是這首歌通常在圣誕節(jié)的時候,人民歡聚一起在教堂里歌頌,原曲比較歡快,而改編擁有一種蛋蛋的憂傷。
6的曲子遠比5要活潑,歌曲意味我進入森林,這是一首比較長的交響曲(O 禮樂曲?),6所節(jié)選的應該是其中一小部分。
馬其頓
Tino Mari
這首曲子首演于1966年Kolo節(jié)上,作曲家是著名舞蹈家,馬其頓民俗家Atanas Kolarovski,他出生在馬其頓,致力于研究馬其頓文化和舞蹈,他也對塞爾維亞和阿爾巴尼亞的民俗舞蹈進行研究。
Tino Mari是一首眾人舞蹈曲,兩部分,都由10多個人圍起來開始舞蹈,第二部分有馬其頓語的歌唱
澳大利亞
Waltzing Matilda
Waltzing Matilda是澳大利亞最經(jīng)傳唱,最具代表性的民歌了,它被視為澳大利亞非官方國歌。該曲于1895年又詩人Banjo Paterson譜寫,并與1903年首次演出。2012年,為了提示澳大利亞人此歌的意義,在四月六日舉行了首個Waltzing Matilda日。
該曲講述一個四處漂泊的流浪漢,在叢林里泡了杯茶,抓了只羊吃,羊主帶來警察抓他,他便逃跑,因為無處藏身,所以跳入湖中,在自我結果之前,還高聲道“你們抓不住我”的故事。
后來,該曲被不羈的澳大利亞人傳唱,又加入了許多其他元素,如今這首曲子在昆士蘭有自己的博物館。
波斯
Kereshme and Reng-e Shalakhu
該曲有兩首出處。
Kereshme是伊朗傳統(tǒng)古老的一種舞蹈,主要由女性表演,通常由一人然后到多人。舞蹈的音樂有類似嗩吶的伊朗吹奏樂器和手鼓伴奏,有著濃郁的伊朗風格。
Reng-e Shalakhu是伊朗作曲家Jalal Zolfonun所做,他致力研究波斯舞蹈和音樂,也是一名作曲家。他精通一種獨特的伊朗樂器——塞塔兒,并且因此而讓伊朗人熟識,他錄制了多部專輯,其中都是以波斯音樂為主骨的風格。
阿茲特克
納瓦特爾音樂
這首音樂屬于墨西哥地區(qū)古老的阿茲特克音樂,它并不是一首音樂,而是一種音樂風格。
斯基泰
原創(chuàng)音樂
沒啥說的。。。
簡評
對于音樂系統(tǒng),這次2k肯定是大大的偷懶了,水平遠比5要差很多,但是仍舊還是有可圈可點之處,首先開場音樂Sogno di volare 樓主就超級喜歡,歌詞是意大利語,取自達芬奇的話,假如你試過飛行,當你走路也會仰望天空,因為那是你到過并且渴望回去的地方。當然這首也是原創(chuàng)了,我覺得以后雖然可能無法超過babayetu,但是仍然可以作為游戲音樂史里的一部佳作。該樂整體為啟蒙時代風格,有圣樂,輕歌劇,賦格等等風格。

玩家點評 (0人參與,0條評論)
熱門評論
全部評論